18170163439 登录 注册(即赠50元) 会员中心
购物袋 ( 0 )

购物袋内还没有商品,赶快选购吧!

当前位置: 首页 > 画作欣赏 > 当代“肖像绘画的奥斯卡”2014 BP肖像奖作品欣赏

当代“肖像绘画的奥斯卡”2014 BP肖像奖作品欣赏

发布者:泽居画城 | 发布时间:2014-08-18

在肖像绘画艺术的世界里,也有自己的奥斯卡奖哦。那就是英国的 BP肖像奖。下面就来欣赏下2014年,入选的肖像作品吧:

盖着格子呢线毯的男人


一等奖: 《盖着格子呢线毯的男人》 160cmX60cm Thomas Ganter 作(生于1974年)

2014 BP肖像奖入选作品展,6月26日在伦敦国家肖像馆开幕,英国《星期日邮报》在报道中评论说:“国家肖像画廊的BP肖像奖是肖像画的奥斯卡”。一年一度的BP肖像大奖赛,是由英国石油公司(BP)提供赞助,伦敦国家肖像画廊主办,已经举办了25届。对此大奖展,我已关注多年。去年,也曾以《今天让你当评委》为题,在博客上作过介绍。

肖像绘画在人类历史上业已存活了上千年。就其画种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必须建立在“写实”的基础上,必须要有真实的“对象”和要求画得“像”对象。在文艺复兴后的几百年中,它是西方绘画中为官方体制肯许支持的重要门类之一。

Jean Woods 像

二等奖:《Jean Woods 像》 90cmX60cm Richard Twose 作

随着现代艺术革命兴起,尤其在某些“当代艺术”理论的指引下,传统以写实手法为基础的绘画,成了这场“革命”讨伐鞭鞑的对象,被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他们认为“写实”只是对现实的“拙劣模仿”,不属于以“创造性”为前提的“艺术”范畴。可想而知,以“像”某个具体人物作为创作前提的肖像绘画,当然就更被某些理论家嗤之以鼻了。。

想想百年前,照相技术刚刚发明,“绘画已经死亡”的理论便开始不绝于耳。到如今,世界进入人手一机、数码图像高科技空前发达的图像时代;在“当代艺术”成为统治体制、写实绘画被“主流艺术”全面边缘化的当今西方;当各大艺术院校写实绘画技巧教学已全面萎缩的情况下;肖像绘画这一绘画门类还会有其生存的价值和发展的可能吗?

这便是我之所以去关注BP肖像展的主要动机,我希望从中能找到答案。很巧,今年的6、7月,我正好在伦敦帮着带孙女,故有幸得以抽空一睹“庐山真面目”。

给我母亲的信

三等奖:《给我母亲的信》 125cmX81cm David Jon Kassan(1977年)

展览给了我几点突出的感受:

首先,是展览的“群众性”。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参赛作者之众:今年送交作品的人数超过2300人,是历届之最,也就是说,关注大奖赛的肖像画作者队伍在不断壮大;二是观众之众:据肖像馆长的前言说,25年来肖像展累计观众人数已超过500万。我去参观的时间是周三上午11点左右,观众还确实不少,看得出他们兴趣盎然。

演Meadham Kirchhoff 的Julia公主

《演Meadham Kirchhoff 的Julia公主》 208cmX118cm Ben Ashton 作 (生于1983年)

第二,是入选展品的“多样性”。

也包括两方面。一是展品风格手法的多样性,(在下面选附的展品中可略见一二);二是肖像画对象的多样性。也就是说,肖像画已并非只为达官贵人,明星美人所专属,而是为社会各阶层各类人广泛共享的一个艺术领域。

BP奖的参赛表格上有这么一项:要求艺术家填写你和你画的对象是什么关系、是如何认识的,认识的时间有多长。馆长前言特别强调,竞赛完全是基于匿名评审,评委对作品的作者是谁一无所知。“BP奖把评审的重点放在艺术家和被画对象的关系,以及对一幅出色肖像画中所见到的核心价值的理解上”

这次荣获一等奖的作品,它的表现对象是一位曾在街头露宿的流浪汉。评委主席-肖像馆馆长对此画作了这样的介绍:“这次获奖的肖像属于独特风格的类型,大奖最后的获得者Thomas Ganter创作了一幅怀有巨大同情心的画。他让我们结识了他的主人翁:Karel,尽管还是在德国的街头,然而已是完全改观、端庄尊严地出现在画面上。”

大千世界,各色人物性格风采的各异和艺术家个人不同的理解,带来了艺术表现的多样性,为肖像艺术的丰富多彩,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和广阔的表现天地。

斜眼的吉普赛人

《斜眼的吉普赛人》33cmX23cm (小尺寸)Boris Dobre (1987年)

第三,是BP展的“国际性”。

从54幅展品标签上介绍的作者情况来,一等奖(30000英镑)获得者是40岁的德国画家,二等奖(10000英镑)是英国画家,三等奖(8000英镑)是美国,青年艺术家奖(7000英镑)给了29岁的西班牙画家,其他参展的画家中有俄国、意大利、波兰、中国、瑞典、塞尔维亚、格鲁吉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加拿大。可能就是因为参赛作者来自这么多不同的国家,所以《星期日邮报》要将他来和电影界的奥斯卡奖相比。

另外一点使我深感兴趣的是,入选的作品中中青年画家占了绝大部分,我无法统计两千多位送画者中,70后、80后甚至90后究竟有多大比例,但就入选作品中的几位80、90后画家的水准,让我刮目相看。青年人代表着未来,肖像绘画后继有人,对它的发展前程就可以有了一个乐观和肯定的回答。

David 像

《David 像》 80cmX90cm Parmen Daushvili (1970年) 格鲁吉亚

所以,最重要的还不在究竟奖发给了谁,重要的是BP奖的25年,在国际范围内,将肖像这一悠久传统的艺术样式,通过传承、普及、竞赛,推动其发展、提高和创新:也通过这一平台,发掘、提携、介绍、推荐了一批优秀的肖像画艺术家。这一点,功不可没。

最后,我还想说点题外话:前些年听国内有一种说法,认为“写实艺术在西方已经衰落,现在要看中国的了”。如果你看了这肖像展,你还会这么信誓旦旦吗?中国写实艺术的同行们,可切勿懈怠!

(文/张颂南)

妈妈

青年奖:《妈妈》 165cmX142cm Ignacio Estudillo Perez(1985年)

Tony 像

《 Tony 像》 270cmX200cm (大尺寸) Jelena Bulajic 塞尔维亚

坐着的妇女

《坐着的妇女》 146cmX114cm Jorge Abbad-Jaime de Aragon 西班牙

相关文章


体验泽居画城

新手
注册新会员 如何订购 正品保障 常见商品问题
支付
支付方式 分期付款 发票说明 支付问题
配送
包裹签收 配送方式 配送说明 自提流程
保障
服务保障 价格保护 七天退货说明 售后流程
帮助
商务合作 分销加盟 严正声明 人才招聘
企业备案号:赣ICP备15009236号-1
放心消费网站 工商网监 网购维权 消费者喜爱 一淘网标志 财富通 可信网站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