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门派各有秘籍的水彩画画法
在大部分人的印象里,水彩画会是通透的、清新的、带有很强装饰性的,表现的主题多以静物和风景为主,因此水彩画也被大家通俗地形容为“最适合挂在客厅的画”。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画法之间发生着融合,水彩画无论从材料、技法还是到主题,也越来越多地从其它画法中借鉴、融合,产生了许多具有实验性、开拓性的画家和作品。在他们的作品中,可能你看不到传统水彩画那种水与色彩共舞的美妙,可能你会第一感觉把他们的作品误认为是油画,但你会发现许多新鲜的题材出现在画中,你会产生更多精神上的共鸣。水彩画不再只是一种静态的表现,画家们开始在作品中注入更为深刻的思考。
尺寸更大 画法交融
走进“元化·开阖—实验水彩画展”的现场,首先会被画作的规格感到惊讶。和大多数传统水彩画相比,这里展出的实验水彩尺寸都显得更大,画的内容也略显抽象。细心的参观者可能会发现,在一些作品中,使用的画布和颜料是来自于油画。
莞城美术馆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说,老一辈的画家更喜欢画静物和风景,而年轻的画家则更乐意通过画作来表现自己的观念和想法,他们画作的尺寸也越来越大。
以前的水彩讲究欣赏和实用两个价值,水彩因其自身特点,经常被用作建筑的效果图和地图的绘制,不少水彩画家本身也在建筑学院内任教;而水彩画的另一重功能是装饰。和传统水彩相比,实验性水彩不适合挂在客厅里,但欣赏者却很容易感受到画家对于社会现象的反思。
实验一方面体现在思想性上,另一方面则体现在技法上。现代水彩创作中,丙烯、油画布等多重材料的加入,无形之中也拓宽了水彩的概念。“以水为媒介、有色彩的艺术作品基本上都可以叫做水彩。”美术馆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相比之下,广东的水彩创作实验性就比较强:色彩比较浓烈、色块也比较大;而湖南的水彩创作则更加注重画面的细腻感。
实验性的做法也的确在业界存在争议,有人会质疑:和油画、国画相比,本身水彩画的地位就偏低,油画、国画技法的加入,会不会使得水彩画本身的特点会更被遮蔽掉呢?美术馆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其实通过近几年的全国美展可以发现一种趋势,各个画种之间的区隔越来越小,很多欣赏者会产生这样一种感觉:水彩画画得像油画、油画画得像国画、而国画也从西方绘画中借鉴了很多元素。可以说绘画技法、概念上的交融使得所有绘画种类都在发生变化。正因如此,水彩画的表现力也越来越强。
独立门派 各有秘籍
以前看水彩画展会有种错觉,会把不同作家的几幅作品当做是出自同一人之手,从内容到技法,传统水彩画的表现都更为一致。但在实验水彩画的现场,7位不同画家的作品一眼就分辨得出来,他们每个人的作品都有着各自鲜明的性格。
现代水彩创作十分注重主题性,展览中,一位画家的作品是一系列的石头,石头不再是原本的颜色,鲜艳无比的色彩看上去充满了一种迷幻色彩。画家正是通过变色的石头,来反映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以及对资源的一种浪费。
在另一位画家的作品中,中国传统服饰成为了他的创作母题,而他使用的,却是西方的油画布,这样一种主题和材料、画种之间的交叉,让作品在画面之外,又多了一层文化上的意义。
作品中不仅有画家对社会、文化不同的认知,同时也会有他们各自在水彩开发中所研究出的不同技法。有意思的是,很多画家是不愿意对外公开自己的技法的,“就像每个门派都有自己的秘籍一样。”美术馆的工作人员说。
这里面有个故事可以说明这一状况:之前水彩画很难画大尺寸的作品,因为创作时要求纸或画笔要保持湿润,但水分太容易蒸发,一幅需要两三天创作的大画没有办法做到这一点。湖北的艺术家发现,把纸先全部喷湿,然后贴在玻璃板上,就能够长久保持住纸上的水分。而这一特殊的技法,一开始只在湖北艺术家间流传,后来才慢慢公开。
在实验水彩画展举办的同时,莞城美术馆馆藏展也同期拉开帷幕。馆藏展以时间为线索,其中既有老水彩画家的作品,也有广美学生的作品,绘画风格各异,地域特色鲜明,这样的展览恰好和实验水彩展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馆藏展中,传统水彩那种细腻的美感更容易得到体现,实验展中,会让你对水彩画有一个新的感悟和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