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董源《潇湘图》大图赏析
五代期间,正是我国山水画发展成熟的阶段,而董源的《潇湘图》更是”南派“山水的开山之作,可见后人对《潇湘图》的评价之高了。现在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五代董源的《潇湘图》。
本幅无作者款印,明朝董其昌得此图后视为至宝,并根据《宣和画谱》中的记载,定名为董源《潇湘图》,后入清宫内府收藏。 “潇湘”指湖南省境内的潇河与湘江,二水汇入洞庭湖,“潇湘”也泛指江南河湖密布的地区。图绘一片湖光山色,山势平缓连绵,大片的水面中沙洲苇渚映带无尽。画面中以水墨间杂淡色,山峦多运用点子皴法,几乎不见线条,以墨点表现远山的植被,塑造出模糊而富有质感的山型轮廓。墨点的疏密浓淡,表现了山石的起伏凹凸。画家在作水墨渲染时留出些许空白,营造云雾迷濛之感,山林深蔚,烟水微茫。山水之中又有人物渔舟点缀其间,赋色鲜明,刻画入微,为寂静幽深的山林增添了无限生机。 五代至北宋初年是中国山水画的成熟阶段,形成了不同风格,后人概括为“北派”与“南派”两支。董源此图被画史视为“南派”山水的开山之作。 董源(?—962),字叔达,钟陵(今江西进贤)人,五代南唐杰出画家。曾出仕南唐,擅画山水,多作江南景色,平淡天真,开创了江南山水画的新风貌。本幅无款印。引首有董其昌行书题记,后隔水有王铎跋,后幅有董其昌跋二则及袁枢跋。钤有明“典礼纪察司印”朱文半方,清卞永誉、安岐、嘉庆、宣统内府等鉴藏印记。 董源的山水画对后世的文人画影响巨大, 宋代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称, 董源画法“水墨类王维, 着色如李思训”,对其评价很高。
董源,仕南唐北苑副使,故人称“董北苑”。当时南唐的几位君主都雅好文艺,专门设置了翰林图画院,集中了一批知名的画家进行创作,董源正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