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贴画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布贴画原名宫廷补绣,俗称布贴画,又叫布堆画,布贴花,布摞花,还叫拨花。即将不同质地、不同色泽、不同花纹的布角料运用不同的剪裁法,变废为宝,创造生活中的美。布贴画近日也走进了我们幼儿园,在幼儿教育中起着其他制作材料所不可取代的特殊作用,简单归纳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幼儿勤俭节约的美德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五千年文明古国的优良传统,勤俭节约是从平时的一点一滴做起,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要从小养成。布贴画的制作材料恰好就是生活中我们弃之不用的布角料,孩子在收集布角料的过程中,还没有什么感受,而一旦我们将这些不同质地、不同色泽、不同花纹的布角料制作成一幅幅精美的图画时,孩子们就会感到很神奇,而一旦这一幅幅精美的图画出自孩子们自己的双手时,孩子们更会感到这些布角料的神奇。变废为宝是布贴画的特色,而收集整理布贴画的制作材料本身就是对幼儿勤俭节约好习惯的培养。 二、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幼儿变得更聪明
布贴画的制作不仅要求幼儿先在纸上绘出美丽的图案,而且要求孩子们运用剪刀,将布块剪成合适的图形,然后用双面胶或胶水加以粘贴,其操作过程较难掌握,这就要求孩子细心认真,不仅锻炼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培养了幼儿做事认真细心的好习惯,使孩子变得越来越聪明。 三、提高幼儿对色彩的感知能力和色彩搭配能力
幼儿对色彩的认识和发现,一是来自对生活的直接观察,如:红苹果、红萝卜、蓝天白云,凡是见过的用过的都会形成色彩印象,这种色彩印象是最牢固的,最深刻的,也是最接近真实的。二是通过临摹、观看美术作品而获得的间接的色彩印象。如:原野山川、晨晖晚霞、春光秋艳、霓虹夜色、奇禽猛兽等复杂的色彩变化,多是通过图片资料、影视图像等感受渠道,慢慢形成了色彩的记忆,成为涂鸦的依据。三是儿童的涂绘进入画境兴致时,教师和家长给以必要的传授、指点和指示,这样久而久之也会在儿童心理上强化感知力,积淀比较丰富的色彩知识。 布贴画的制作过程要求孩子在进行构图布局时,不但进行基本的色彩搭配,而且要对布料的质地、花纹、色泽进行比较、参考,最后进行合理的搭配。从而不但使幼儿受到美的教育,美的熏陶,提升幼儿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而且提高了幼儿对色彩的感知和搭配的能力。 |
相关文章
- 六张画诠释中国式“抽象”
- 中国人对于油画本土化的发展贡献
- 植物画家:如何花好一朵花?
- 从毕加索开始来认识西方现代艺术的转变
- 现代中国画的六个瓶颈问题
- 达芬奇和鲁本斯两个天才画家的不同之处
- 历史画如何让当代人理解和欣赏?
- 中国画是现代中国画,还是原来的中国画?
- 当代人物画是以美还是以丑为欣赏标准 ?
- 电脑作画是否能代替普通绘画?
- 中国现今开画廊很难维持,要赚钱的路还很长
- 刘域星花鸟画创作的艺术特色
- 画鬼易,画牛马难。
- 喜欢画农民肖像的画家:徐揖峰
- 中国写实主义油画在现代社会的边缘化现象
- 画家的提升和文化知识有关系吗?
- 从“回望与展望——上海艺术品拍卖市场振兴之路 ”论看画的差异
- 论中国画“计白当黑”与“咫尺万里”两特点-熊纬书
- 如何看待“文人画”
- 什么是文人画?文人画 也称士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