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中国画缺少点什么?
当前,中国画繁荣兴盛,表现在:题材丰富、风格多样、探索广泛、颇多创新、敢于跨界、勇于吸收,写实的、表现的、象征的、装饰的、工笔的、写意的应有尽有。它既表现了新的视觉经验,也满足了多层次的审美需要;不仅富有时代气息,个人面目也颇显著。但从整体看,它存在两个不足。第一,题材和形式风格探索多,精神内涵挖掘不够,尤其缺乏深厚的文化意蕴。第二,跨界而取得成效的较多,在旁收博取中强化原有特色者少见。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关键在于画家开拓进取的思路有问题。开拓进取的思路,离不开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横向比较,解决进入国际语境的欠缺,非此不足以弘扬中华文化;纵向比较,解决文脉传承的欠缺,非此不足以确立民族身份。
但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画家进行横向比较时较多。在创作中,画家往往重视了问题意识、创新意识、语言方式、视觉观念、媒材效能,就此对欧美艺术、日本艺术都有不同程度的资取;而纵向的比较相对较少,或者偏于浅层,或者偏于一隅。于是,在当代中国画创作中出现了几“多”和几“少”:接近其他画种的多,在传统基础上出新的少;工细刻画的多,写意提炼的少;注重视觉冲击的多,讲求蕴含内美的少;对客体再现下功夫的多,发挥主体“迁想妙得”的少;为树立个人图式而出新的多,追求深层文化积淀的少。
传统中国画讲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表面上讲的是造型,实际上包含意境、笔墨(含设色)和图式。如果以传统的图式、笔墨和意境观照当下中国画,可以发现近几年中国画造型追求“绝似”的较多,而追求“似与不似之间”的每每把握不好分寸。至于笔墨和意境,虽有开拓和丰富,但缺失了千百年积淀下来的一些因素——恰是这些因素,关系到思维方式与文化内涵的传承。比如,就意境的创造而论,普遍重视情与景的统一,但缺乏“画外意”;就笔墨的内涵而言,大家开始注意“书写性”,但不大注意笔墨性情的修炼,不大理解笔墨格调。
“书写性”与“以书入画”相关。传统的“以书入画”,是以书法经典反映的书法意识和表现高度入画,而不是以任何没有艺术性的汉字书写入画。汉字书法既是一种含蕴深厚的书法文化,也是一种中国式的抽象艺术。虽然它远离了具象,但在传统的书法认识中,一篇书法、一个字的书写,乃至一个点画,它们都有这样的共同点:第一,都是一个宇宙的对应物,要体现宇宙对立统一的运动变化,所谓“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第二,是一个生命体,不但要有“筋骨肉”,而且要有“精气神”;第三,是书家的心迹,不仅要表现感情,所谓“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而且要表现书家的性情、个性、格调与精神境界。
某些中国画的缺失之处还在于创新意识下缺乏底线的“跨界”思维。“跨界”离开了“固本”的前提,要么会丢失中国画的本色,要么会影响艺术质量。中国画固需创新,然而尤需求好;中国画需要开疆拓土,但仍然要具备不同于其他画种的特色,要讲求民族特色的艺术质量。离开了这些基本要求,无论有多少新创,都不免建立在丢失文化积淀的前提下,以致显得单薄。那么,艺术的质量和画种的特色从哪里来?只能从民族文化的积淀中来,从承传民族思维方式与语言方式中来,从理解民族文化精髓中来,从研究国学中来。
节选自论文《发展国画与研究国学》
相关文章
- 六张画诠释中国式“抽象”
- 中国人对于油画本土化的发展贡献
- 植物画家:如何花好一朵花?
- 从毕加索开始来认识西方现代艺术的转变
- 现代中国画的六个瓶颈问题
- 达芬奇和鲁本斯两个天才画家的不同之处
- 历史画如何让当代人理解和欣赏?
- 中国画是现代中国画,还是原来的中国画?
- 当代人物画是以美还是以丑为欣赏标准 ?
- 电脑作画是否能代替普通绘画?
- 中国现今开画廊很难维持,要赚钱的路还很长
- 刘域星花鸟画创作的艺术特色
- 画鬼易,画牛马难。
- 喜欢画农民肖像的画家:徐揖峰
- 中国写实主义油画在现代社会的边缘化现象
- 画家的提升和文化知识有关系吗?
- 从“回望与展望——上海艺术品拍卖市场振兴之路 ”论看画的差异
- 论中国画“计白当黑”与“咫尺万里”两特点-熊纬书
- 如何看待“文人画”
- 什么是文人画?文人画 也称士夫画